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从萨顶顶扯到商业、文化和侵略

萨顶顶-《万物生》

一百年前,清政府排外,列强们很不爽,因为鸦片卖不出去,所以悍然挥拳。在此之前,祖上也曾经阔过的中国人似乎并没有多将这些西方列强放在眼里,结果一场架干下来,才知道差距颇大。虽然如此,明白人都知道差距基本上都体现在拳头大小上,脑浆多少倒毫不妄自菲薄。比如李鸿章,他就拼命拖,拼命挣扎,修补,甚至不惜拼着万世骂名去签定卖国条约,说到底图的也不过是苟安一时,争取一些时间。在他看来,也许只要几年,大清朝就能翻身当家作主人。这傻老头儿,最后骂名自己留下,国家给慈禧卖掉。

到如今世界更文明中国更强大了,洋人不再动辙对我们挥拳头了,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却反而彻底沦为某些人的笑柄。就连"祖上曾经阔过"也终于成为了一句刻薄毒辣、低贱别人的利器。不过倒需要承认,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在N年前,如果"祖上曾经阔过",也许会要了你的命。

这是一种怎样的压迫和打击,才能让这些曾经高傲尊贵的人,心甘情愿的被彻底打落在尘埃?从威力上来说,枪炮是最不可靠的东西,不但风险和副作用都甚为巨大,效果也是最差的,怕了投降,急了反抗,又不能一下全杀光,所以就算打下来也不保险,早晚只得一条裤衩,灰溜溜回家。

其次就是商业,虽然西方人以商业立国,政治就是商业,商业就是政治,军事和文化共同开道,商业与政治互相擦腚,这其中交叉缠杂,复杂的很。但是现在的人都爱钱,中国人更爱钱,因为我们更缺钱。所以一谈到钱,人人都攥着拳瞪着眼,虽然有心无力,但无奈之外,倒也精力集中全力以赴。有人爱国,号召支持国货,扶持民族产业,弄到最后也不过是大家说说,真摆上台面,老百姓个个都目光如炬,谁家好谁家坏,实惠最可爱。皇商巨贾们一个个又歪瓜裂枣心黑手笨,所以只好作罢。

所以最牛的还是文化入侵。别看文化虽然是好东西,但它的本质确实是侵略。文化这东西也需要空间,也需要呼吸,空间全给了你,我就没法呼吸了。所以,和商业的掠夺本质不同,文化入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反而是赠予。所以除非你有比他更好的东西,否则很难不败。如果再佐以强大的商业、政治甚至军事,嘿嘿,挣扎也不过就那么三两下。玩过 文明4的都知道,游戏商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开疆拓土夺取胜利最完美的方式也许不是武力,而是文化侵略,从1%到100%,你当开玩笑?

欧美文化咱就不提了--你随便去所大学看看,就会发现踏马蹄简直就是迷你版的欧美大陆日韩之家。事实上,就是原本在咱们国内没人理,认为土的掉渣的东西,一旦外国人认可,也马上就会身价剧增倍受推崇,觉得喜欢起来档次特高倍儿有面子。虽然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毕竟自家的东西被人认同,当然激动欣喜,也理应要加倍爱护它。但是,如果凡事都得贴上个"出口转内销"的标签,才会有人过问,才会卖出好价,这您该受不了吧?一旦没了泥金面,啥也成了土坷垃?

好吧,我确实是想说萨顶顶来着,因为我觉得她就是文化倒灌的一个变种。但实在有点太扯了,结果就扯了半天,扯到现在都还没见到萨顶顶的面。

我比较喜欢音乐,所以常四处乱逛搜歌,偶尔听到萨顶顶的歌,觉得不错,就顺便看了看网友们的推荐词,觉得有点搞怪:诸如"首创最新的音乐形式"、" 中国第一个可以用梵文演唱歌曲的人"、"中国第一个用'自创语言'演唱歌曲的人"、"演唱声音最负辨识度的人"、甚至还有"首位融合中国功夫在表演中的艺人"等等,如此这般总共列了十二条出来。然后我搜了搜外国人的看法,发现更夸张:外国人觉得她是世界级的巨星,做的是 世界音乐,代表的是神秘艺术,代表着令人神驰,充满风情的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是梵文,藏语,以及自语吗?这马屁有点大了。不过如果你仔细听听她的歌,就会发现基本上是王菲的声音,加上Sarah Brightman 的神秘--千万别把我的语气想成不屑与讥讽,因为这俩人牛大发了,而且也都是我喜欢的歌手之一。我以前跟朋友侃,常说国内女歌手我最喜欢俩人:一个王菲,一个金海心,现在也许再加索朗旺姆,但国外女的我就只喜欢她一个,也许恩雅也能算半个。我记得三四年或四五年前,我还把萨拉-布莱特曼的一首 Hijo de la Luna 推荐给沉舟兄和茶茶,结果他二人啥都没说就没了下文,我很怀疑有没有听或者有没有听完,由此可见,东西方的审美观确实不太一样。

Sarah Brightman 的专辑《La Lune》的封面 Sarah Brightman 的专辑《La Lune》的封面

Hijo de la Luna 应该是西班牙语,意为月神之子,这首歌曲有两个版本,另一版本是法语,而这张专辑的名字干脆就叫"La Lune",据说是法文里"月亮女神"的意思。萨拉-布莱特曼在西方如日中天,走的也是高端路线,同样号称世界级的巨星,跨界天后(她是从出演音乐剧《猫》和领衔音乐剧《歌剧魅影》女主角而出道的)。这两人都带点神秘感,在我看来基本算是一个类型,当然,萨拉-布莱特曼更倾向古典型,萨顶顶更倾向流行风。


Hijo de la Luna & Eden

比较有意思的是,萨顶顶改型后,准确说是在国际上大受欢迎之后,国内出现了一大批的粉丝,狂热的追捧与推崇。然而没多长时间,就有人爆出萨顶顶就是原来的周鹏的消息。那个时候的周鹏我倒是知道,我身边的朋友还常跟我唠叨说她是我们本地人,真假我不知道,但除了感到自豪,并且觉得这女的于是有点亲切之外,也并没有由此爱上周鹏。另外,似乎不是写作周鹏?似乎是同音不同字?不过《自己美》和《咚吧拉》这俩首歌我应该不会弄错,声音太有特色了,很难忘记。

所以,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在国内郁郁不得志,一身才华却受不到赏识的周鹏,非常郁闷,然后积极求变,经过努力,被环球发现并包装, 于是经过纯粹的商业运作,成为了一名神秘的东方艺人,在国际上大红大紫。然后,这个在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文化代言人,倒灌回国内,引发新一轮的追星大潮,新一轮的文化侵蚀,如同魔戒的魔幻,哈里波特的奇幻,这回加一个萨顶顶般的宗教神秘。

好在里面含有不少咱们少数民族的元素,像我这种极为喜欢少数民族的歌舞的人来说,是很安慰的。嘿嘿。当然,还是有人很不满意的。当知道了萨顶顶就是周鹏之后,一堆人却跟后面骂,觉得受到了欺骗,感情受到了伤害,天上的女神原来也是人间的丫头变的,于是不依了。周鹏之前的成就虽然算不上辉煌,但绝到不了见不得光的地步,照理说只是一次包装,一次风格上的转换,就算故意隐瞒了过去,也没啥大不了的吧?这回可看西洋景了。

其实这中间,难免有一部分人当初的瞧不上周鹏同志,觉得她声音怪(可以去搜一搜,有些骂的更难听我就不复述了),现如今走了眼,尽心尽力的支持萨顶顶,末了发现自己夸的和骂的竟然是同一个人,难免脸上有点挂不住。也有人其实没啥恩怨,只是悲天悯人,断定萨顶顶此事是一大败笔,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我的看法是:影响个P的。明星最不缺的就是八卦就是新闻,只要别触犯国家法律,那就可着劲儿的闹,闹多大有多红。


Sarah Brightman 的Scarborough Fair现场视频

5 条评论:

  1. 写的很好,写得很长,但我上午回复却没显现出来,我说读书,听音乐是件很个人的事情,或许孤独是一种本质,我们内心很多东西是无法与人分享的,转一我喜欢的文,台湾陈文茜写的,找了下她写的东西,都还可看:
    知名媒体人陈文茜今天在台湾苹果日报撰文说,这位年轻时老把繁华穿在身上的女人,死前竟头发鬓白稀疏,零乱的衣着像搭错颜色的唐人街老太太。她最后一张公开照片,摄于时报文学奖得奖时,文学奖状子卷成一卷轴相,爱玲姑娘憔悴又迟暮的脸庞依傍着它;没有了孤傲,也流失了华丽。

      擅长戏中戏

      她怎么死的,报导纷乱,只知与她死去身体最近的遗物竟是一条没什么牌相的粗毯子;本名张煐,贵族自居,时髦半生,晚年竟这么走了。

      《色,戒》上映后,我们这些张迷终要重新翻阅她的原着小说与因此引发的论战文字。她比李安擅长文学的技巧,原着把莎士比亚以来的“戏中戏”符号张驰至了极点;王佳芝因着贪恋舞台上众人的目光与掌声,竟而无意中演起了真实人生舞台的间谍戏。她以为这一切与先前舞台上的虚戏一样,会有落幕的一天,张爱玲用苛刻却也传神的笔调写尽女特务的虚荣与无助。一个出身上海的女人,既假傻又真傻。

      在“羊毛出在羊身上”难得的张爱玲亲笔论战文字中,张爱玲谈王佳芝“凭一时爱国心的冲动,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干起特工来了,等于是羊毛玩票。羊毛玩票入了迷,……连命都送掉了。所以《色,戒》里职业性的地下工作者只有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主角的上级首脑虽是正面人物,也口蜜腹剑,牺牲个把老下属不算什么。”

      张爱玲写王佳芝演话剧,散场后兴奋得松弛不下来,那是舞台的魅力。“舍不得他们走”因为王佳芝不愿失去她的观众,只好天真地大游车河。第一次企图行刺不成后,王佳芝赔了夫人又折兵,为远大的目标失去童贞,同学们态度却相当恶劣,王佳芝疑心上了当。张爱玲写她因此有点心理变了态,最后首饰店里一动摇,终铸成大错。

      这是张爱玲,她苛时令人恨地牙痒痒,穿透人性时又让你不得不生得佩服。她知道人生不是短调,是一首起承转合不断变动的长调,爱国、虚荣、牺牲、童贞、钻戒、爱欲、地位、权力……这些是人生并排的价值,此起彼落。王佳芝以为她投入了一场爱国戏,可是没了童贞的女人就没有退路,死后还遭人指指点点呢。

      迟来的一切

      重阅《色,戒》小说,尤其是张爱玲与“域外人”先生的笔战文字,我很高兴我们现在的社会有比较高也比较广的历史距离,看待汪精卫时代的曲折故事。1983年张爱玲发表此篇小说时,还得陷入“同情汉奸”是否政治正确的无趣辩论。

      1995年9月我刚从美国回台四个月,出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三个月,张爱玲死当天,我正在民进党内部与党籍干部争辩“民进党执政能不能、会不会宣布台独?”打开晚报张爱玲的死讯跃然眼前,我丢了一句话“张爱玲都死了,你们吵这些无聊事做什么?”

      匆匆回首,时间竟已过了12年,张爱玲来不及看到《色,戒》开拍,也等不到中国文坛重新评价才情女子。她一生没有爱,没有父爱,没有真正的母爱,也没有足够的男女之爱。47岁守寡,人生已离了两次婚,74岁孤老且贫困地死。

      她要活着,今年也八十六了。看着《色,戒》,看着这迟来的一切,真舍不得她走。

    回复删除
  2. 看完了。谢谢你的转载啊。读书,听音乐确确实实是件很个人的事情,与人分享极为困难,所以知音都是寻找来的,没有训练来的。

    我一直觉得张爱玲极其遥远,想不到95年才去世。才女都过于敏感多愁,太细腻脆弱的心,一碰就伤,所以如果遇上爱情,基本双方都累。

    回复删除
  3. 我始终不觉得张爱玲写得好,更喜欢张欣写的小说,以前对池莉也很喜欢。

    回复删除
  4. 熊掌……俺来了
    俺想说几件事儿,为啥要留个裤衩回去呢?裤衩也别要了,就让其裸奔好了,脸都没了,还要裤衩何用恁?
    还有,为啥我觉得沉舟这个名字这么这么的熟悉?
    再有,你说的那个萨顶顶俺还真不知道,现在找来听听来

    回复删除
  5. 楼上,人知道的明白是兄长,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是咸猪手老摸MM呢。你对沉舟这名字熟?因为李沉舟?是温瑞安笔下的一个大侠。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