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我们应该争取更好的评论

多年前我在网易社区玩儿的时候,曾经试图在红版的精华区内建立这样一个目录:它不需要是主题帖,也不需要长篇大论,言简意赅或者幽默有趣的简短回复就可以收录,籍此来鼓励版上的朋友进行更多、更高质量的回复。但当时大概是失败了,我不记得有什么成果。

事实上有的时候“更多”和“更好”反而是成反比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mashable.com,以它的影响力来说,寥寥可数的评论数实在不够装门面,但它的质量却让人觉得完全可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反面例子的话,新浪的一些名人博客大概能榜上有名。你可以看到他们动辄有上千的评论,但第一页永远是“沙发”和“板凳”,而从第二页开始到最后一页,则很可能全部都是“顶”和“支持”。当然,如果漫骂不算留言的话。

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例外,这通常是由网站的性质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辅以正确的引导和维护,评论理应会由量变产生质变。典型的、有名的例子比如slashdot.org。这个网站是一个科技新闻网站,读者投稿编辑审核;但是,真正有趣的部分却是它的评论留言,质与量都极为出色。当然,这和他们不但鼓励留言,而且对留言的把关也极为严格有关,据说去这个网站的用户,多数的都是去读评论的。在这篇文章里有介绍它复杂有效的留言过滤机制——人工筛选。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忽然想起来,我以前偶尔去猫扑论坛看帖子,也是冲着猫扑的帖子评论去的,有些回复特别恶搞有趣。

上面提到的几个站点都比较大,对于一般的个人用户来说,不管是mashable.com的质高量少还是新浪博客的量大质低,都有些遥不可及,我们所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提供给用户更方便、更快捷的评论环境。

说到这儿,不得不顺便提一下两个评论系统。一个叫做coComment,另一个叫做Disqus。coComment的原理是用户在各个不同的网站提交评论时,利用一个安装在浏览器上的插件,将其收集起来同时提交到coComment的官方网站,并且负责追踪其它人对你评论的回复事宜;这就使得你即使萍踪侠影四海为家,最终也可以收集到你散落到世界各地的思想火种。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你历年来的评论收集起来,出一本书。当然,前提是你不只会说“顶”和“沙发”。:P

Disqus相对来说则更保守一些,它不需要浏览用户安装插件,但它需要网站使用这个评论系统。也就是说,coComment做的是浏览用户的生意,Disqus做的是站长或Blogger的工作,分工虽有不同,目标相当一致,都是想让评论跨网站无国界。但正如我前面所说,Disqus更实在:评论是实实在在的同一个系统,用户是实实在在的同一个ID,在装有Disqus的各个网站之间,对评论用户来说,和同一个网站毫无分别——暗博客当前用的就是Disqu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