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

再见,2008

于我来说,2008年,我的生活用四个字就可以完美概括:深居简出。每件事每个人都让我受益颇多,但我将来大概不会记得多少,因为都太平凡琐碎。噢,人我会记得的,人不同于事。过去的事情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让你觉得越来越幼稚;过去的人则会让你越来越觉得美好,温馨。

忽然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里面主角的日子像坏掉的唱片,一直在重复着过某一天。我K!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吗?想想看,头天你花掉的钱第二天还会回来,但是头一天你读过的书第二天却不会忘!……好吧,我知道这个东西在技术上很难实现,并且作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这种愿望很颓。

所以要向前看。于是我满怀期待,却又忐忑不安的奔向2009。就这样吧。

Happy New Year

Technorati 标签: ,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在线存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说早在七八年前,在线存储的业务就曾浮出水面,但并有没有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那个时候因为硬盘价格和网络带宽所带来的硬件限制,以及用户对于新生事物的不安全感,阻碍了在线存储业务的发展甚至生存。我记得早些年就算只是要分享一些资料或软件,都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不得不请有个人空间的朋友帮忙。

但资源贫乏的时代早已经成为过去,至少看起来是这样。有人甚至统计出了一个58款免费网盘的列表。但要命的是,国外的在线存储其实已经不只是存储和分享这么简单了——话又说回来,即使只论存储和分享,国内的多数服务提供商也只能凭借地域上的优势,艰难的从传输速度上去分在线存储业务的一杯羹,更遑论其它了。

我这里说的其它,指的是所谓的“互联应用数据存储系统”,也即互联网上的各种软件和数据资源,可以互想访问、整合,乃至编辑应用。如果再白活一点,就是把整个互联网给虚拟成一台电脑。就像十多年前的用户无法想像如今的互联网有多强大一样,我们也很难想像十年后互联网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有迹可寻的是,将来也许所有的软件程序、数据资料、用户信息等等,都会存储、运行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器上,因为那可能更安全、更方便、更易于检索和分享,并且因为利用率的提高而帮助用户节省下大量的硬件资源和维护个人电脑所花费的时间。也许那时候你所有的互联网财产,仅表现为一个用户帐号罢了。

听起来很扯,但却并非空想,像国外的Dropboxbox.net,除向用户提供免费的存储和分享服务以外,前者尝试让你的本地数据和网络服务器自动同步、备份,后者则试图打造“互联应用数据的存储系统”。事实上这两家服务商都不是大鳄,真正的BOSS是亚马逊、Google、微软这样的公司。

亚马逊目前主营的是电子商务,但它拥有的互联网基础资源早已经超出了很多互联网巨头,S3的云服务正是一项不错的应用。Google的云存储服务也早就开始了,我说的当然不是Gdrive,这劳什子还会不会出现尚是个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存储和分享,对Google来说已经根本不具有任何战略上的意义了。我指的是Google Docs、Picasa和Youtube这类的产品,它们基本涵盖了文档、图片和视频这类资源的存储,而且Google Docs的卖点也并不是存储,而是在线编辑。说句题外话,Flickr显然要比Picasa更优秀,不但在基本功能上强过Picasa,并且提供图片在线处理的程序(picnik)。Picasa可能有的优势也许在于和其它Google产品的整合,而且这种整合正在有意无意的向这种“互联应用数据的存储系统”靠拢。

至于微软,它早就已经不甘心只做一个桌面操作系统方面的寡头,实际上它也确实不再只是桌面操作系统方面的寡头了,在互联网方面,尤其是云服务方面,微软有着自己的优势。不管是功能比较基本的25G容量的SkyDrive,还是具有同步功能的Windows Live Sync,或者更加高屋建瓴的Live Mesh,微软都表现的目的明确,步伐条理;它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擅长什么。

一切都只是起步,一切也皆有可能。我在企盼这些新技术快些成熟起来的同时,不免又觉得有些索然无味,因为我很疑虑国内的这些互联网公司是不是会被越拉越大,而并不是传说中的正迎头赶上。

说到这儿,忽然想起听人说联想的网盘不错,这也许勉强算是个小安慰?虽然它的容量不算很大,而且计算方式有些奇特:注册完毕即得1G,然后每天增加10M,到5G为止。但我觉得这种分配方式很有意思,也很合理。当容量超过一定的量之后,即使无限大也不过是一个噱头罢了,作为个人用户,你有多少东西可以存储?所以1G足够使用了,何况加上每天增加的10M。而且按我的试用来看,它的速度尚可。

而国外的那些网盘的速度就通常比较慢了,尤其是微软,得强调一下,它自打升级到25G以后,根本就不是比较慢,而是非常慢。我前几天使用时差点没绷住,深呼吸了好半天才忍住了要拍案大骂“微软你去死”的欲望。在漫长的上传过程中,一旦接近1M,它就随时可能会提示我网络中断,上传失败。这难道是因为微软的用户流量太大的缘故?

当然如果你的网速不在乎这点障碍,或者你不在乎网速的这点障碍,那么你可以尝试一下下面这几个网盘,基本前面都曾提到过,事实上除了微软的几款,其它的速度都还是可以的。

SkyDrive 
容量有25G,每个文件最大支持50M,有与Windows Live的其它服务整合。比较有意思的是,对于图片,你可以在本地的Windows Live照片库中,选择上传到SkyDrive,或者发布到Flickr,你甚至可以通过插件的安装,来选择直接发布到FacebookYoutubeSmugMug甚至Picasa等。
Windows Live Sync
其实它就是一个同步软件,可以让你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同步,共享,或者让你从网络上的任何地方访问你的计算机。它最多可以同步20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最多可以包含20,000个文件,每个文件的大小不能大于4G。注意,它提供的就是同步服务而已,至少初衷如此,所以你最好别把它当作在线存储。
Live Mesh
相比于微软的前面两项服务,Live Mesh就复杂的多了。它根本就是一个软件和服务的平台,存储只是它理所应当具有的部分,大约有5G的空间。它目前还是测试版,支持云计算,支持移动设备,支持同步,也许,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种将你的电脑搬到互联网上去的系统。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它是免费的。
Dropbox
我很喜欢的一个网盘,它有SkyDrive的备份存储功能,同时也有Windows Live Sync的同步功能,在操作方面,你可以免去复杂的网络操作,只需要像平常一样复制、粘贴、删除、移动某个本地文件夹中的文件,然后它就会静悄悄的自动与网络服务器同步,来备份、存储你的文件。它的容量是2G,流量不限,而且它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外链。
Box.net
"假如Web是平台,那么Box.net就是文件系统"。这就是Box.net的口号,一个开放式的文件平台(OpenBox),这种API的开放应用,可以利用第三方的服务开发,将自己打造成一种“互联应用数据的存储系统”。也说是说,OpenBox支持很多其它网络产品对它的直接引用,而目前它大约开通了二十种左右的服务,比如你可以直接在Gmail、Facebook、Twitter等产品的内容中夹带Box.net上的文件,你也可以直接右击文件然后选择发布到你的Blog等等。
Oosah
这个免费的在线存储空间竟然高达1TB,也就是1024G。不过,Oosah只许上传照片、音乐和视频,但并不支持rm系列的视频格式。它允许上传50M以内的音乐文件,以及250M以内的视频文件,Flash的上传界面,可以做成图片幻灯片和音乐播放列表以供外链,等等,非常不错的一个多媒体网盘——可惜,它停止上传服务了。以前官方给出的说法是流量太大了,因此停止上传以升级系统,这次……似乎没找到任何说明。

其它的我就不再介绍了,前面也有给出免费网盘列表的地址,如果有兴趣,可以挨个注册来试一试。:)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我们应该争取更好的评论

多年前我在网易社区玩儿的时候,曾经试图在红版的精华区内建立这样一个目录:它不需要是主题帖,也不需要长篇大论,言简意赅或者幽默有趣的简短回复就可以收录,籍此来鼓励版上的朋友进行更多、更高质量的回复。但当时大概是失败了,我不记得有什么成果。

事实上有的时候“更多”和“更好”反而是成反比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mashable.com,以它的影响力来说,寥寥可数的评论数实在不够装门面,但它的质量却让人觉得完全可以弥补数量上的不足。反面例子的话,新浪的一些名人博客大概能榜上有名。你可以看到他们动辄有上千的评论,但第一页永远是“沙发”和“板凳”,而从第二页开始到最后一页,则很可能全部都是“顶”和“支持”。当然,如果漫骂不算留言的话。

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例外,这通常是由网站的性质决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如果辅以正确的引导和维护,评论理应会由量变产生质变。典型的、有名的例子比如slashdot.org。这个网站是一个科技新闻网站,读者投稿编辑审核;但是,真正有趣的部分却是它的评论留言,质与量都极为出色。当然,这和他们不但鼓励留言,而且对留言的把关也极为严格有关,据说去这个网站的用户,多数的都是去读评论的。在这篇文章里有介绍它复杂有效的留言过滤机制——人工筛选。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忽然想起来,我以前偶尔去猫扑论坛看帖子,也是冲着猫扑的帖子评论去的,有些回复特别恶搞有趣。

上面提到的几个站点都比较大,对于一般的个人用户来说,不管是mashable.com的质高量少还是新浪博客的量大质低,都有些遥不可及,我们所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提供给用户更方便、更快捷的评论环境。

说到这儿,不得不顺便提一下两个评论系统。一个叫做coComment,另一个叫做Disqus。coComment的原理是用户在各个不同的网站提交评论时,利用一个安装在浏览器上的插件,将其收集起来同时提交到coComment的官方网站,并且负责追踪其它人对你评论的回复事宜;这就使得你即使萍踪侠影四海为家,最终也可以收集到你散落到世界各地的思想火种。也许未来有一天,你会把你历年来的评论收集起来,出一本书。当然,前提是你不只会说“顶”和“沙发”。:P

Disqus相对来说则更保守一些,它不需要浏览用户安装插件,但它需要网站使用这个评论系统。也就是说,coComment做的是浏览用户的生意,Disqus做的是站长或Blogger的工作,分工虽有不同,目标相当一致,都是想让评论跨网站无国界。但正如我前面所说,Disqus更实在:评论是实实在在的同一个系统,用户是实实在在的同一个ID,在装有Disqus的各个网站之间,对评论用户来说,和同一个网站毫无分别——暗博客当前用的就是Disqus。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

第二个排队的故事

面这个排队的故事是三年前和风夫人发布在网易社区的,名字叫《村姑,吾不及矣》,前几天偶尔看到,使我想起以前的事,所以写了第一个排队的故事。那么和风夫人排队的故事,将是第二个。

上午到亚运村邮局寄一份专递,忽然办理窗口外的人多起来,排了很长的队。就有人耐不住等候,邻边窗口的队列中一位中年妇女跑到我这边的队列前头,请前面的一位小姐让她,小姐不同意。我心里就在想:她怎么不在她自己的那一列队头插队,而要跑到这边来插队?大概是看到这边前头的几位都是女孩子,好说话罢。

没有得到同意,中年妇女却并不走开,依然站在窗口,想强行插队。这时候队列第二的一个姑娘开口了:“到后面排队去!大家都排队的!”

中年妇女不死心,解释说自己有急事,而第二却不等她说完,就驳回:“我们都有事的,谁没有事!”

当时我就在考虑,要不要让那妇女插队在我前面,因为她说她有急事。就心里犹豫了一下,我排在第三,倘若她找我说情,我就让她插队吧,反正也慢不了几分钟。……但忽然又意识到,不行,我后面还有人呢,我若让她插队,无疑就是侵犯了后面排队人的利益,那么……要是后面的人同意的话,就让她插队吧。

中年妇女刚想递上自己的快件,队列第一的小姐一声不响,用力地把她对开,营业员接受了第一小姐的业务。这时第二就严厉地说起来:“到后面排队去!你还在这里干什么!我们都是排队的!”

中年妇女还是不走,这时我觉得大家都有必要帮助第二说话了。但我还是说不出口,一个看起来似乎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中年妇女,也许她真的是很着急?我去呵斥一个底层的妇女,就生怕有欺负之嫌。倘若她是同阶层的人,是一个白领,一个艺人,甚至一个官员,那么我当然可以义正词严地指责她。但让我去指责一个那样的邋遢妇女,总是生怕伤着了她,使她以为我在歧视她。……终于忍住了。

就想到我到底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其实插队是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但我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个人的恻隐之心,而成全那些以各种理由插队的人。也许更多的时候我是被蒙蔽,但我总是常常以一种妇人之仁,怕人家真的很急。

那个中年妇女不得不从窗口走开了。第二就在我的眼皮底下,她比我的个子低,我可以看见她的头顶。刚才说话的时候,听出了她的很浓重的外地口音,很重的南方口音。这下看她的行头,似乎还不如那个插队的中年妇女。到了该第二办理的时候,听邮寄地址,某某乡某某村,从收件人和寄件人的姓氏来判断,那是她的老家。那么,她原来是一个村姑了。现在在北京做什么呢?做保姆?做小贩?——都是有可能的。看起来就是二十三四岁的样子,她的态度是那么坚决,口气是那么理直气壮。她维护她自己的利益,也维护了我们大家的利益。毫不犹豫。

我在想,不管这个女孩子在北京是做什么的,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她不会让人欺负的。

关于和风的这篇文章,我记得我当时有回复,大意是:“秩序和规则这东西,即对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利,又同样束缚人性。当那个'第二'为了无关痛痒的事情而义正辞严的呵斥别人时,也不过出于一种阴暗的得意心理,因为她可能极少有如此绝妙的面对弱势人群的机会,一旦逮到机会便会变本加厉,并且为此感到畅快淋漓”

时至今天,也许我不会再如此严厉的指责那个"第二"了,我觉得我的指责也许是不道德的,因为我很可能在以人性本恶的原则去看待别人。当然,这并不代表我认同她的作法。诚然,规则的建立多数为的就是让大家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有时却只是平衡各方各面的利益而已,本身并不产生更高的效率,比如排队。所以如果别人因为急事要求“后来先得”,你总也不能就因此将她上纲上线,然后冷酷的用满是道德优越感的眼神盯着人家看吧?

说到底,一颗善良并懂得体谅和忍让的心,远远要比最完美的规则还要完美。也许你偶尔会为了上当受骗而愤怒难过,但是你要知道,欺骗的成本是很高的——不要把这话当作泛泛之词,它的成本真的很高——除非对方本就以欺骗安身立命。但如果真是这样,还有比这更悲惨的人生吗?

我刚才有提到排队本身并不产生更高的效率,也许你会非常难以认同,你会觉得那将是一团糟。不,我要说的是,乱中取胜,竞争上岗,也许是最有效率的事情了。嘿嘿,别当真。事实上,说到排队的本质,除了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大家都认同的方式来强制分配利益以外,另一种原因,只是因为人们需要秩序。别误解我的意思,我指是需要秩序本身,而并非单纯指秩序带来的利益。人类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他们一边向往自由,一边却用最彻底最狂热的方式,诠释着奴性。这样说你也许觉得夸张,但或许你有看过《纳粹速成,只需五日》这篇文章,那你就绝不认为我在故作惊人之语。

Technorati 标签: ,,,

2008年12月12日星期五

第一个排队的故事

国人不爱排队--每个人都这么说,包括自己也不排队的人。事实上在中国肯认真排队的人要比外国多;当然,不爱排队的同样也比外国多。人基本上都有一种从众心理——所以他们排队;也有攀比心理——所以他们不排队。

多年前,我原来所在的单位对面,是一家位于一个综合大厅内的小银行,我常去办理业务。从这家银行的窗口前经过的人要比办理业务的人多的多,以至于他们通常并不排队--并且也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所以忙的时候你会看到每个窗口前扎一大堆人。

有一天我去的比较早,银行刚上班,只有一个窗口在营业,而且只有一个用户在办理业务。基本和我一起进来的一个用户,一下子站到了第一个用户的右边,而我选择站到了第一个用户的的后面。没想到这个用户转身看了我一眼,犹豫了一下,然后转身排到了我的后面。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随后进来的用户,包括其它窗口,基本都选择了排队!期间纵有个别的,也会遭受营业员的白眼:没看到大家都在队吗?这放在平时,她们根本看都不看一眼的。

与此相似,我看过一个故事,是说某人微笑着夸奖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司机听了心情很好,便对另一个人做了同样的事情。于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世界上每个人都心情愉快了。当然这个故事很寓言很童话,但如果你听说过传销,那你就会知道,这个特性,一点也不童话。

题目的意思是,有两个排队的故事,这是第一个。也就是说,这是第一个“排队的故事”,而不是“第一个排队”的故事。
Technorati 标签: ,,

2008年12月11日星期四

远离Firefox?

为IE7下CSS中的Justity属性似乎不太正常,所以到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不幸看到有人大喊"珍惜生命,远离Firefox",忍不住就一头黑线。前几天还推荐朋友用这个呢,回头就遇到要被Firefox夺命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珍惜生命,远离某某"这句话变的如此流行,简直是五花八门。我记得的最早的时候应该是"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这是很严肃的一句广告词儿;后来就有人说"珍爱生命,远离国足"了,纯属恶搞,但也合情合理;再后来就杂了,我甚至看到很多博客里写"珍惜生命,远离博客",嘿嘿,其实这话我估计我早晚也得说。

所以标题虽然狗血,内容还是要看一看的:我总以为但凡敢标新立异唱反调的,差不多就是妙笔生花的,哪怕生的是狗尾巴花。但这回吃了一憋。我从没见过这么混乱不堪毫无逻辑的文章,典型的嘴尖皮厚腹中空。我有说标新立异这个词儿……虽然IE用户要比FF多的多,但FF的口碑却比IE好的多,所以看起来,确实是他在唱反调,而不是我。当然,这是篇旧文章,所以不值得我们关注。让我们忘了它吧。

虽然Firefox口碑确实很好,比起IE功能更强大更安全更符合W3C标准,但它的总体影响力却依然还不够,至少暂时还差很多。它的市场占有率现在大概只有20%。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它。所以也就有了Firefox的推广活动。然而恰恰就是其中一部分不负责任的恶意"推广",造成了Firefox的一些负面消息。出于某种利益(甭怀疑最主要的利益就是金钱),一部分人将Firefox做成小广告贴的全世界都是,并且用一种诱导性的语言引诱不熟悉内情的人去点击、下载。比如,有的"下载站"甚至说必须要用"含 Google 工具栏的 Firefox"才能下载--其实用啥也下载不了,资源的链接根本就是假的。

但这不是Google的错,更不是Firefox的错,同样它也不是"含 Google 工具栏的 Firefox"的错--事实上它很不错。其实我同样也很不情愿指责这些用欺诈手段诱骗别人而获利的人,毕竟生活不容易不是么,说到底也就是为了Google AdSense的那一点点酬劳。但这毕竟不能成为作恶的理由对吗?当初我一个朋友来拜访我,指着我桌面上的FireFox图标说,难道这不是一个病毒吗?瞧瞧这些人干的好事儿!我曾经在Anyu.org(现在已经指向这里)为Firefox做了一个链接,繁星在看到后的第一时间,就义愤填膺的指责我贴牛皮癣小广告,还说Firefox的名声就是坏在了我这种人手里。拜托,那只是指向Firefox官方网站的一个链接而已。

其实我根本不常向人推荐Firefox,虽然我常做Firefox的链接。没有推荐当然不是因为Firefox不好,而是因为一般人对微软都有着强烈的依赖感,用繁星的话来说,就是"你们这些人一旦没了MS,基本就是电脑白痴"。当然,这话他是冲我说的,因为我依然还在用Vista。干他繁星的!!

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Firefox太强大了,它就像一辆坦克。你开着它去上班当然很酷,也很安全,但除非你不装任何配套设施,否则它显然要比小奥拓复杂那么一点儿。而我又不希望在我主动送给别人一辆坦克,然后花时间教他们怎样用的同时,还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抱怨或质疑。据说,还有另外一个理由:Firefox为什么免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是吗?天上不掉免费的馅饼不是吗?事若免费则必妖不是吗?不是吗不是吗?是个P啊,贱骨头。

附上我常用的几个扩展:

  • ADblock Plus 自动过滤网页中的各种广告
  • All-in-One Gestures 鼠标手势
  • Better Gmail 2 对于不用Gmail的人用处不大
  • Clipmarks 可以截取网站的任意区域作为书签(很酷但没用)
  • DownThemAll! 下载管理(令人惊奇的是,在LifeHacker的Best of the Best评比活动中,Best Download Manager的得主竟然就是这个仅作为Firefox一个扩展的DownThemAll!)
  • Fast Dial 让起始页成为书签。如果不好想像,可以参考下Google浏览器Chrome。
  • FlagFox 显示网站的服务器位置和域名信息
  • Foxmarks 在多台机器之间同步你的书签。
  • gladder 用伟大的梯子去翻伟大的墙。Fuck GFW!
  • Glue 一两句话不容易说明。笼统来说,就是你访问某网站,然后它提示你:某某那个家伙也来过这里,并且留下过什么评论或痕迹。当然,那个家伙必须也使用这东西。
  • Google工具栏 还要我解释吗?
  • Sxipper 管理你的网站密码,如果你愿意,它会自动记录你填写过的帐号、密码、表单,以后只需一键登录。当然,它有它的措施让你的家人不能随便冒用你的帐号。
  • IE View 通过 Firefox 的菜单调用 IE 来打开页面

什么是手势?比如你指一下茶杯,就会有人给你倒茶,你挥挥手,屋里的人就都会退出去。用到鼠标上,简单地说就是用鼠标做出一些动作以控制软件完成某些操作。比如,你在网页中用鼠标从左向右划一下是前进,从右向左划一下是后退,从下向上挑一下是打开新标签等等(这些你可以自己设定,这里只是举例子)。毫无疑问,它比键盘快捷键还要更快更方便,即使声控听起来更先进,但相信我,说话其实比手势更累人。说到这儿,感慨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哪,我现在在资源管理器中都本能的用鼠标乱划拉……。

此外,还有一部分网页制作方面的扩展

  • FireBug
  • Web Developer
  • CSSViewer
  • HttpWatch
  • YSlow
  • JavaScript Debugger
  • ColorZilla
  • FireShot
  • FireFTP
  • Fangs
我在 smashingmagazine 看到人们说,如果FireBug可以保存文件的话,那么它将是最优秀的网页开发软件,哈哈。可惜它不能保存。

另附上一则利用黑客帝国的情节替Ubuntu恶搞Windows的视频。啊,我想起百事可乐恶搞可口可乐的那些广告了。



2008年12月5日星期五

Ella's Love

发现我真的很八卦。因为朋友要申请博客,问我用Ella作为博客的二级域名地址如何,我说当然好,但却百分百早被人用了, 为了验证我顺手键入了http://ella.blogspot.com。当然,毫无悬念,它早就已经存在了。博客的主人名字叫Blue,我更相信她其实就叫Ella。这个博客其实早就不再更新了,最后的一篇日志是七年前更新的,只有寥寥数语,大意是说,"我为什么还想念他?我必须尽快忘掉他!"。我跟朋友开玩笑说,于是她就把博客和"他",一起忘掉了。

七年前的爱情,七年前的纪录,透着一股哀伤,还有一股古老的味道,Wow,虽然这故事无聊到家,你听到开头一定就会猜到结尾,说什么话你也猜个八九不离十,但是"七年前"哎,这真是个看点。

七年前这女孩还只有十九岁,还是一个学生,身在美国(她有提到男友在加州),然后在01年的五月份建立了这个博客,在写第一篇日志时正在感冒发烧,并且兴奋的宣布自己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竟然是网页设计公司)。然后满足的说,虽然钱很少,但至少是有工资吧?可以憧憬一些漂亮衣服鞋子了。虽然她最后不确定的说她也许该把钱存起来,因为她现在十九岁了。多可爱的一个女孩子啊。令我感兴趣的是,她提到她对她的英语感到抱歉,也许她是中国人?嘿嘿当然这太八卦了……然后一个月以后她更新了第二篇日志,其中提到她总是工作到很晚,有时要到凌晨一两点,因为她必须要把每天的工作赶完,然后又在第二天又迟到……囧……好吧,没有最八卦,只有更八卦。她确实像一个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工作上学累到头晕。

不过如果这日子还算乱而不糟,那又一个月之后,她就发现要糟糕的苗头了,在又又一个月之后(很准时,总是差不多一月一篇),她准时的失恋了。她在日志里说:"我终于和我的男朋友分手了。虽然我很爱他,但他蹬了我……我现在觉得如此寂寞孤单。有时候我会想到死……虽然这很傻。……我想我可以忘记他,虽然现在还不能够。但我一定会也必须要忘记他。"然后一月一篇的规律被打破了,消失了两个月之后才又回来更新了博客。她似乎仍然无法忘记分手的男友,并且似乎并未同其形同陌路或者翻目成仇。她不止一次的重复"我们现在是朋友""我们只是朋友""纯粹的朋友"(这让我想起那句"纯洁的男女关系"),然后问:"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碰到,你能想像这种感觉吗?"咦~肯定很糟糕。这好比戒烟,天天攥在手里却不能吸,还不如干脆扔垃圾桶里。但她仍然挺了下来,一个月后,于是就有了我前面提到的那句"他妈的!我为什么还想念他?我必须尽快忘掉他!"

我总觉得男男女女们可着劲儿的折腾着爱情这个词儿,其实是纯属生理饥渴和心理空虚所导致的冒傻气儿。当然当然当然,爱情是美好的,无数哲人伟人艺术家都赞美它憧憬它,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过这诗后面还有一句"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明明是诗人玩的一个花招:爱情和自由,永远冰火不相容。羽泉倒是难得的明白人,所以他们唱:我情愿为你划地为牢。

好了,让我们也忘掉这件八卦事吧。如果你觉得我确实无聊透顶,我会很沮丧,但一定会痛快承认。真相总是令人不快。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八卦一下另一个外国女的吧,这女的有点彪悍。视频的作者说,他一定会想应该和她换一下位置。你想什么呢?面壁去!

Technorati 标签: ,,,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鲁能2008

能夺冠了。狂轰滥炸却一球未进。从满怀希望到忐忑不安,再到失望、差点绝望,最后却靠浙江绿城的顽强阻击,幸运的就成了冠军,成为了三冠王。结束时山东体育台的足球解说员大赞绿城是中国足球的希望,从动机上来说很好玩儿,从感情上来说却生不出反驳的心。但要说一句,广州医药也是好样儿的。

昨天下午,开场前俺家兄弟专程打电话回来和我狂侃。如果没他的电话,如此重要的收官战我就错过了,我都一年没怎么看中超了。倒也不是因为踢的烂场面难看,主要是一来时间上不对付,二来周围的人老骂我档次低下,弄的我实在有点不好意思。又看不惯今天这新闻明天那新闻,十条中倒有九条半是负面的。所以就戒了。这比戒烟要容易多了。

夺冠的感想就不提了,我自个儿偷着乐就是了,对于你们来说,这是我比较私人性的快乐。

Technorati 标签: ,,